站内搜索:
· 学校首页 · 新闻资讯 · 电子政务 · 图书资源 · 公共服务

首页部门概况社科动态通知公告项目申报项目管理管理文件科研平台学术讲座部门动态办事指南下载中心科研管理入口

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
2012-03-20 03:36     (点击: )

“十二五”时期是安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推动科学发展、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的重要时期。加快安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赋予哲学社会科学新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课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作用更突出、任务更繁重、责任更重大。为深入推进安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认真做好今后五年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根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和《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取得的成就和经验

“十一五”时期,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全省哲学社会科学战线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紧紧围绕全省工作大局,密切关注安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推出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为安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全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事业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呈现出积极向上、繁荣发展的良好态势。

1、综合研究实力进一步增强。五年来,充分发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引领作用、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的示范作用、省社科项目的带动作用以及省社科成果奖的导向作用,不断推进全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上规模、上台阶、上水平。“十一五”时期,全省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15项,资助经费总额达2200多万元,立项数量和资助经费总额分别是“十五”时期的3.1倍和5倍;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取得重大突破,2项课题获得立项;3部作品入选《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三批共30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项率大幅提高。充分发挥“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及研究基地的作用,围绕安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开展研究,先后在中央主要报刊发表文章30多篇,扩大了安徽社科研究的影响力。组织实施省领导圈定课题、省社科规划项目以及有关部门社科研究项目,推出了一批学术价值厚重、社会影响广泛的研究成果。认真开展省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出版奖评奖工作,180多部(篇)优秀社科研究成果获奖。

2、服务党和政府决策的能力不断提升。五年来,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覆盖面和影响力不断扩大,服务党和政府的能力明显提升,服务安徽科学发展的价值得到进一步彰显。以《学界兴皖》、《咨政》为依托,以“安徽发展报告”、“安徽发展蓝皮书”等学术著作为载体,刊载的重大现实问题调研报告、专家建言和政策建议,得到省领导多次批示,被有关部门采纳,促进了社科研究成果的应用转化。以省领导圈定课题、省社科规划重点委托研究项目为抓手,积极搭建社科研究部门和实际工作部门紧密配合的桥梁,形成社科研究和实际应用相互融通机制。以“安徽学术年会”和“安徽人文讲坛”等高水平学术交流报告会为平台,主动策应省委省政府战略部署,提升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服务安徽科学发展的能力。

3、基础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不断加强。五年来,全省哲学社会科学战线紧紧围绕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积极扶持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发展,大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建设,初步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布局较为合理的学科体系。以徽学研究中心、中国诗学研究中心等为代表的一批国家和省级重点研究基地快速发展。以徽州文化、皖江文化和淮河文化等为代表的安徽地域文化研究体系初步形成。以《徽州文化全书》、《安徽通史》等为代表的一批基础性、标志性的文化工程扎实推进。具有安徽特色、能体现国家水准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在全国的影响力日趋显现。

4、社科研究队伍不断壮大。五年来,扎实开展高校社科系统和社科研究系统“三项学习教育”活动,认真做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骨干研修工作,积极实施“六个一批”双百人才工程,进一步加大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才的培训、选拔和使用力度。目前,全省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人员已达5000多人,涌现出一批学术领军人物、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科研骨干。

5、社科管理工作富有成效。五年来,围绕社科研究出精品、出人才,狠抓制度建设,不断创新管理方法和手段,进一步提高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加强社科阵地建设,实行学术期刊备案制度;加强对全省社科类团体和民办社科研究机构的规范化管理,制定了《安徽省民办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管理暂行办法》;加强对省社科规划项目的规范化管理,出台了《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鉴定结项管理办法(试行)》;加强对社科研究成果的宣传推介,开通了“安徽社会科学网”,开办了《社科专家》和《成果评介》等栏目,进一步提高社科研究的应用价值和社会效益。

五年来的实践,进一步深化了对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的认识,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主要表现为: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保证;必须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这是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基本要求;必须坚持理论创新,这是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不竭动力;必须坚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这是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首要任务;必须坚持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这是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坚持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这是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

五年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取得了显著成绩,同时也要看到,安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发展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形势发展的新要求,突出表现在:理论创新能力还有待增强,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的成果还不多;研究成果应用转化有待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学术领军人物、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的数量相对不足;学术浮躁现象还比较突出,学术失范、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学风建设亟待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管理体制机制还不完善,经费投入明显不足。这些问题,需要认真研究并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基本要求

“十二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推进理论创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为主题,以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主攻方向,为实现安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各项目标,推动安徽科学发展、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十二五”安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目标:各级各类规划项目稳步增加,项目经费总量明显增多,逐步形成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的项目体系。依托优势学科,发展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形成具有安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整合省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资源,打造优势研究团队和创新团队,造就一批政治立场坚定、理论功底扎实、专业能力过硬、勇于开拓创新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骨干,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和联合攻关能力。完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机制,推出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一批原创性和开拓性成果,一批为安徽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智力支持的成果。优化科研成果转化平台,丰富科研成果宣传推广手段,深入开展国内国际交流合作,发挥研究成果服务社会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提升安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在全国的影响力。

“十二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

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统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切实把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融入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全过程。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坚决抵制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潮。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推进理论创新。着眼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鼓励和引导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提出新论断。坚持用时代的要求审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用发展的眼光和改革的精神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努力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

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紧密联系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不断深化对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努力促进安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面发展。遵循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特点和规律,尊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创造性劳动,在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前提下,充分发扬学术民主,鼓励不同学派、不同学术观点的相互切磋和争鸣,努力营造生动活泼、求真务实的学术环境。

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加速推进安徽崛起进程。紧紧围绕深入推进“861”行动计划、推动皖江城市带率先崛起、推进合肥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支持皖北地区加快发展、促进皖南皖西地区加快发展等重大战略部署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安徽全面转型和加速崛起的途径与规律,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更好地为党和政府的科学决策服务。

必须坚持立足安徽、面向全国、放眼世界。继续加强对徽州文化、皖江文化、淮河文化的研究,既要从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壮大研究发展根基,推陈出新,又要把握时代脉搏,树立世界眼光,推动产出一批高质量、充分体现时代特征的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增强安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吸引力,提升安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影响力。

三、“十二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面临的形势和主要任务

今后五年是安徽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也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大有作为的黄金发展期。“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描绘了新的发展蓝图,为实现经济繁荣、人民富足、生态良好的发展目标奠定坚实基础,但制约安徽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产业结构升级存在压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任务艰巨,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资源环境约束加大,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探索解决重大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更好地为推动安徽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服务,更好地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文化强省战略稳步实施中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尚未理顺,文化优势呈现不足,不能很好地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探索新形势下文化发展的特点规律、机制保障与政策措施。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任务更加艰巨,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深化创新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研究,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好形势,服务安徽改革发展大局。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迈入立足创新、提升质量的新的阶段,迫切需要不断拓展研究领域,丰富研究内容,改进研究方法,努力提高创新能力,科研质量和学术水平。新形势新任务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增强责任意识,紧跟时代步伐,抢抓发展机遇,推动安徽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大繁荣。

“十二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

第一,深化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为引领,着力阐述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准确把握时代主题,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改革开放等重大原则问题的阐释,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大众化研究,增强干部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决心;紧密联系“加速崛起、兴皖富民”伟大实践,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安徽的成功实践为主题,系统总结安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独创性经验,积极营造科学发展的良好氛围,打牢加速崛起的思想基础。

第二,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凝聚全省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力量。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根本,更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职责。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探索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和时代要求,揭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性、民族性、时代性、开放性特征,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真、善、美意蕴。深入研究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思潮和社会意识的变动规律,探索多种思潮与社会意识本质,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成逻辑与发展规律,提出多元文化交流中谋求共识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引导人们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结合典型案例,深入研究新时期皖人风貌与安徽精神,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高度自觉的价值认同。结合区域文化特点与思维方式,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途径与表达方式。

第三,深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促进安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研究回答重大现实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主攻方向。围绕“双轮驱动”战略,研究如何继续推进工业强省建设,增强中心城市带动能力,深入研究不同主体功能区主要任务和主要内容,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共进、互动发展。围绕转型发展,研究怎样实现产业结构、发展方式、发展动力、经济环境、体制机制的转型。围绕开放发展,研究如何深化区域合作,推动东向发展,全面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加速融入国际国内经济大循环,把安徽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推向更高水平。围绕创新发展,研究如何全面推进安徽的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培育核心竞争优势。围绕和谐发展,研究如何坚持以人为本,研究不同区域发展的考核指标体系,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强化环境保护意识,努力实现安徽和谐发展。

第四,深化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研究,推动和谐安徽建设。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系统总结社会管理实践中的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深入研究社会建设的基本内涵、重点领域和主要途径,探索社会管理规律,推动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体系,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围绕社会管理运行机制,深入研究完善民意表达、批评建议、协商对话等利益诉求机制,公众参与、专家论证、政府决策相结合的科学决策机制。围绕人民群众关心的重大问题,探索解决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住房保障、扶贫开发、医疗卫生、安全生产等问题的思路和办法,深入研究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思路和举措,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格局、维护群众权益机制、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的管理与服务、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公共安全体系、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管理、信息网络管理、非常规突发事件等问题,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第五,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建设研究,推进安徽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围绕安徽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深入研究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和政策,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优化文化产业空间布局、提高文化产业规模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围绕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深入研究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现代文化企业制度、文化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培育新兴文化业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做大做强骨干文化企业。围绕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深入研究文化产品评价机制、评价标准与评价体系,营造文化创新、优秀文化产品竞相涌现的良好环境。围绕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深入研究安徽地域文化和特色文化,着力开展对徽州、皖江和淮河等三大地域历史文化圈的研究,充分挖掘安徽特色文化资源,打造安徽文化品牌。围绕文化传播与交流,深入研究建立安徽文化数据库,夯实安徽文化传播平台,提升安徽外在形象与文化影响力。

第六,深化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研究,推动党的建设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以提高共产党执政能力和水平为目标,深入研究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基本内涵、价值意义、体系结构和路径选择;深入研究增强党内生活和党的建设制度的严密性、科学性,积极探索如何从制度上保障加强和改进党的学习、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加快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分析总结安徽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和创先争优活动的特点、规律和基本经验,深入研究分析完善党的建设的有效路径和方式方法。

第七,深化基础理论研究,构建具有安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加大对基础理论研究的投入力度,大力扶持事关安徽哲学社会科学全局和学科创新发展的基础研究,大力扶持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有重要现实意义的基础研究,大力扶持对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重要作用的基础研究。大力扶持对安徽经济社会发展以及重大战略实施有深远影响的基础研究,大力扶持弘扬安徽精神、推进安徽非物质文化传播的基础研究。加大原创性基础理论重大专项研究,大力发展徽学、诗学等优势学科文献资料的整理与研究,加强同安徽地域文化有关的文学、史学等特色学科的专题研究,推出一批具有重大理论创新和文化传承价值的标志性成果。适应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新趋势,大力推进学科建设和学科创新,重点扶持基础学科,切实加强应用学科,积极发展交叉学科,着力培育新兴学科,调整与优化学科布局,推动建立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特色鲜明、协调发展,彰显安徽哲学社会科学风格与特色的学科体系。

四、“十二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保障措施

1、加强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把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把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律,为深化和拓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工作条件。健全哲学社会科学领导机制,调整充实各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领导机构,强化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的管理和协调职能,有条件的市和单位可以成立哲学社会科学领导机构及办公室。进一步加强对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团体、民办研究机构等阵地和学术论坛、学术报告会等载体的引导和管理,促进其健康发展。密切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联系,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繁荣发展安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做出贡献。

2、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健全哲学社会科学科研体制和管理体制,加强全省哲学社会科学的统筹协调,优化资源配置,发挥集成优势。实施以课题为中心的科研运行机制,力争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每年评审立项一次,适时发布招标项目。制定《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管理办法》,加强过程监管,推动科研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强化哲学社会科学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完善社科优秀成果评奖办法,优化评审机制和程序,充分发挥评价机制的导向功能,激发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创造活力和创新潜力。建立健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机制,疏通与拓宽转化渠道,提高成果转化率。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秉承学术操守,弘扬学术文明,树立治学严谨的良好学风。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交流与对外开放,探索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交流合作,打造高层次交流合作平台,提升安徽学术影响力。

3、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创新体系建设。努力构建适应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要求,符合安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围绕安徽传统文化优势、资源优势,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国家重点学科、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培育一批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发挥学术研究引领与带动作用,推进学科体系创新。按照合理布局、突出优势的原则,建设一批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以重点学科、重点研究基地为依托,培育新的理论生长点、新的学科增长点,形成以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和科研组织管理创新为主要内容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

4、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创新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努力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促进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加强学术领军人物的培育,加大对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杰出人才的培养资助力度,面向国内外选聘一批学科发展急需的知名学者,引领学科发展。加强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培养,选拔一批高学历、高职称、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学者作为培养对象,着力提高业务能力与科学研究水平。加强中青年人才队伍建设,在项目申报、社科成果评奖、优秀成果出版资助等方面给予倾斜,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梯队。加强科研管理人员培训,丰富培训类型,提升培训层次,切实增强科研管理能力和管理效能,继续办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

5、加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经费投入。逐年加大财政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经费的投入,切实改善经费投入较低的状况。遵循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律,完善科研经费投入体制,优化经费投入结构。进一步拓展经费来源渠道,鼓励企业和风险投资参与科研,鼓励有条件的社科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面向市场和企业需求,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形成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切实加强经费管理,确保经费使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率。


Copyright 安徽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处 All Rights Servered.
地址:安徽省淮南市泰丰大街168号 邮编:232001 联系电话:0554-6685497 管理员:汤老师